學步寶寶的活動:學步寶寶的遊戲種類

玩耍是孩子的天職,而遊戲就好比連場實驗,讓孩子探索世界,認識自我,開拓未來無限可能,並辨別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事情。

所有遊戲的風格或效果都各不相同,只要細心觀察孩子所參與的各種遊戲,就會發到他如何看待大世界。

象徵遊戲 對幼兒或學步寶寶來說,積木就是積木。如果他手上有多於一塊積木,他可能會把它們疊起來或者分開。可是到了大約兩歲時,孩子便開始懂得用積木來疊砌出更多物體,例如是房子、汽車,或其他他想要的東西。

用玩具象徵其他事物。孩子可能會餵洋娃娃,把它當成寶寶,有時候您甚至會發現,孩子會用您抱他的方式抱著洋娃娃或熊寶寶呢。

這種符號表徵行為顯示孩子的大腦思維正逐漸變得精密,能夠為面對或處理各種潛在恐懼做好準備。例如小兒科醫生想檢查孩子的耳朵是否發炎時,可以先為孩子帶來的洋娃娃檢查耳朵,讓他明白將會發生甚麼事,紓緩焦慮的情緒。

平行遊戲 學步寶寶需要玩伴,但他們一起玩耍的方式與較大的小朋友並不相同。如果讓兩個18個月大的寶寶同處一室,並給他們相似的玩具,乍看可能會覺得他們各有各玩,互不理睬,

但如果仔細觀察,便會發現當其中一個寶寶拿起玩具貨車的時候,另一個寶寶也很可能跟著拿起相同的玩具。如果第一個寶寶看著貨車說「不」(學步寶寶最愛說的話),另一個寶寶也很可能模仿他並大叫「不」。到學步寶寶再大一點,說話技巧更好時,您可能會聽到他們在牛頭不對馬嘴地聊著。「狗狗坐車。」「那是大貨車!」「狗狗餓嗎?」「我的貨車!隆隆!」

而這正是平行遊戲的表現。較年長的孩子會直接互動和溝通,但學步寶寶並不一樣,他們會平行地玩耍。雖然他們看起來好像在各玩各的,但其實這個階段的孩子愛留意對方的行為。平行遊戲通常是孩子走出家庭,建立穩健社交關係的第一步,而平行玩伴就成為了孩子的第一批朋友。

想像遊戲

在小朋友眼中,幻想和現實的分野總是模模糊糊,卻也相當有趣。較大的學步寶寶或學前兒即使留在房間裡,也可以和巨龍大戰,或者飛奔月球。如果要為這個年紀的孩子建設堡壘,只要用兩張椅子架起一張毯子就可以了。扮演遊戲不單用處多多,還可以助孩子將遊戲無限擴展,探索新思維,從不同角度體驗生活。

從大約三歲開始,孩子的扮演遊戲通常會出現幻想玩伴,替孩子做一些他不能做或不敢做的事情。這些假想出來的朋友可能非常苛刻,對大人或其他較大的孩子會表現無禮,甚至會擁有魔法或強大的力量或智慧。孩子就透過這些虛構的朋友,從不同角度體驗生活,大玩權力遊戲。在波斯地毯上打翻果汁時,孩子也可以將過錯推給幻想玩伴。

爸爸媽媽有時候會因為孩子擁有幻想玩伴而擔心,但其實這絕對是沒必要的,反而應該值得高興。耶魯大學Jerome Singer博士的研究發現,擁有幻想玩伴的學前兒通常比沒有幻想玩伴的孩子更有想像力,而且認識更多生字。此外他們一般比較開朗,與同學相處較好。有趣的是,不少孩子都不會向父母提起自己的幻想玩伴。

合作遊戲 學前兒會從獨自玩耍變成平行遊戲,再開始合作玩耍,並在這個階段學會重要的新社交技巧,如分享、輪流排隊、遵守規則及協商。這些技巧對年幼的孩子來說,都並非易事,畢竟在這個年紀,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!

分享

  • 對學前兒來說,要把自己想要的東西交給別人,簡直是不能接受的。

  • 其實只要一使用「分享」這個詞,孩子就已經覺得分享這個概念更複雜難懂。(如果叫孩子分享玩具,他過一會兒還可以把玩具拿回來;但如果要他與人分享餅乾,餅乾便一去不回了!)

  • 學前兒要是在之前已經常玩分享的遊戲,把物品交給爸爸媽媽,之後再取回,這樣他們便會比較樂於分享。

輪流排隊。

  • 學前兒一旦想要某件事物,總是表現急不及待,要立即得到!

  • 輪流排隊之下,孩子的要求不能即時得到滿足,還只能看著其他孩子想像自己玩時有多高興,

  • 這時候他在家中和平行遊戲時培養的同理心就能大派用場。

遵守規則。

  • 所有孩子玩遊戲時都想要贏,大部分孩子為了勝利都會拼盡全力,即使不擇手段。

  • 大人可能會放任他們,但其他小朋友就不會,結果孩子往往會因此上了寶貴(而深刻)的一課,學習遵守規則的重要性。

協商。

  • 誰來做第一個?如何決定玩甚麼?誰來做警長?誰做副警長?

  • 在合作遊戲中,孩子不能予取予求,要明白有付出才有收穫,學會退一步,而這對貴為宇宙中心的孩子來說,自然是十分艱難的。

一旦孩子學懂協商、分享、輪流排隊及遵守規則,便能順利遊走於學校操場、高中舞會、大學宿舍,甚至公司會議室之中。

好好觀察孩子如何玩耍吧!這樣不單可以助您了解他的社交發展,還可以明白他的思考能力,而且這個過程可以趣味滿分!